品牌文化

品牌故事 名人看金沙 酿酒工艺

品牌文化

故事一诞生与创业

匠心源自传承,这句话用来形容金沙再合适不过了。

近年来,贵州白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既有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得益于"贵州茅台酒”的强势带动,更受贵州酱香白酒的整体驱动。

金沙酒业作为贵州白酒的中坚力量,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态势业内有目共睹,究其原因,几番走访及翻阅金沙历史文献之后,答案隐隐藏在层层时光之中。

金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早在道光时期( 1821- -1850) , 源村一地已有窖酒生产,到光绪时期,就生产出酱香型大曲酒,与茅台烧同宗。据《黔西州续志》记载,当时金沙所产白酒就有"”村酒留宾不用赊的赞美诗句。

30年代,茅台酿酒师刘开庭来到金沙源村传入茅台酒工艺,酿造生产“义斋窖酒”, 成了金沙回沙酒的前身;再到1957年,金沙县源村窖酒厂进行酱香白酒生产投粮,在刘开庭的指导下,工艺、技术得以提高,次年产品一次成功,正式定名”金沙回沙酒”。自此,“金沙回沙酒"遂以"香醇味浓,馥郁堪夸”而声誉大振。

1959年开始,国家开始实行限量生产,并大力压缩了食品工业用粮,贵州仅留下11家酿酒企业,金沙便是其中之一。金沙因国家的政策进入了第一个低谷,1959年产量下

降,持续到1961年降到谷底,仅生产窖酒12吨,亏损额达10352,均是金沙建厂以来的最低记录。三年时间,金沙酒厂的不少工人渐渐离开了熟悉而且热爱的岗位,被迫返乡去过无依无靠的穷日子,留厂的工人也几乎成了留守人员,吃着国家食不果腹的大锅饭"

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金沙酒厂第一次跌入谷底,同时也唤醒了第一批开始思考金沙酒厂未来发展的“金沙人”,从1962年起,随着国家进入对经济的调整时期,第一批金沙人”梳理出金沙的正确发展规划:”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

同时,金沙作为省级名酒,粮食供应量指标得到增加,第一批“金沙人”也积极寻求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对设施和厂房做适当调整以满足生产需求,最重要的,“金沙人”这时已经觉醒质量和品牌观念,实施技术改进,派人外出参观学习,以吸收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一效果在1963年贵州第一届评酒会上得以充分体现:金沙酒和茅台酒双双入选八大名酒,为金沙后来的崛起和发展打下无可取代的品质和品牌基础,自此,金沙进入三年左右的稳定发展时期。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金沙发展的第二次谷底,整整10年,金沙产量上上下下,原料供应无定数,窖酒产量无指标,但在金沙人的坚持下,金沙酒厂始终未停产,年产量长期徘徊在40吨左右。也得益于此,金沙因未停产,窖池得意完好保养,为后面金沙大发展时期产质双增长”做足了准备。

1976年后,全国政治经济形势迅速好转,金沙原料供应有了保障,产量也迅速提高,因品质与品牌的好口碑,金沙回沙酒一时间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因此,金沙县委县政府决定扩建金沙酒厂,于1985年获省委省政府批准投入大水分厂的新建,设计终极规模为年生产金沙酒3000吨,次年投入生产,使金沙酒产量激增,1987年达到顶峰,产量高达1600吨。1988年产量达1562吨,销售收入近700万元,利润118万元,是金沙酒厂历史上最好水平。

金沙的这一辉煌,可以说与1962年的技术改进和1963年入选贵州八大名酒关系密不可分,品质与品牌成为金沙这一时期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也在这一一时期,金沙开始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雪域高原,使外界开始认识金沙,知道了地处闭塞的云贵高原中的酒乡,金沙酒厂也成为金沙县举足轻重的经济支柱。

据文献显示: 1987年,金沙县政府财政收入为1781.55万元,而金沙酒厂贡献的税收在300万元以上,占17.4% ,而人均贡献比较,以15万农村劳动力计算,人均贡献65元,金沙酒厂仅有职工577人,人均贡献达5100元。

站在历史的角度,金沙酒厂的诞生与创业,都是一步步都充满着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苦干实干的”愚公”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发展的一一个微乎其微的缩影,不同于资本国家,因为缺少"原始积累,新中国半世纪多以来的成就,都是劳动人民一砖一瓦 ,充满血汗与付出所创造的,也正是千千万万个金沙这样的企业,才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中国速度


故事二息烽集中营里的“义斋烧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战争形势的急转直下,大量政府、厂、教育、科研等机构纷纷内迁西南,一时间,黔北地区涌入了大量的内迁移民,形成了一段时间的畸形"繁荣"景象。金沙县的源村码头因地处乌江航道的咽喉地段,是川盐入黔的主通道,商业交往本身就比较繁荣,在这一时期更是人流如织。源村码头久负盛名的酿酒作坊“义斋烧坊”也因此生意兴隆,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对能够喝上一壶"义斋窖酒而津津乐道。

在“义斋烧坊”的伙计中,有一位名叫陈老三的走街伙计,他的任务是穿梭在源村码头上,向南来北往的商船客船兜售一坛坛的义斋窖酒”, 其待人真诚且口齿伶俐,深得船老大和客商的喜爱,都喜欢和他摆点天南海北的逸闻趣事。但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这位逗人欢喜的走街伙计还有一个另外的身份——他是中共金沙地下党在源村码头安插的一名外线情报人员,直接受金沙地下党负责人林正良同志的领导,负责在码头上收集南来北往的情报。

1940年,因叛徒出卖,中共金沙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林正良同志及党内多名同志被当局逮捕,这位名叫陈老三的走堂伙计也未能幸免,但由于党内同志的保护,他的工作性质没有被当局完全掌握,只认为他与地下党走得较近,没有受到太多折磨,被关押在了距离金沙县不到100公里外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也就是"息烽集中营内。这个集中营关押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包括爱国名将杨虎城家、罗世文、车耀先、张露萍、许晓轩、马寅初等都曾秘密关押于此。贵州当地一些进步人士或革命人士被关押到此后,在囚犯层级上相对较低,大多被安排做苦重的杂役工作。陈老三由于年纪较轻,安排在伙房负责劈柴挑水等重活。息烽集中营的监舍按照"忠孝仁义信义和平"八个字分别命名为忠斋、孝斋、仁斋、义斋等陈老三所在的伙房正好是"义斋”,除负责重体力劳动的杂役外,关押的全是女性囚犯。当时国民党当局财政吃紧,息烽集中营的经费也毫不例外相当紧张,各个监舍都通过逼迫囚犯从事繁重的劳动来补充经费,义斋监舍由于关押的全是女犯,情况更是糟糕。当时的息烽集中营监狱长周养浩是戴笠的内弟,为人精明,长于算计,突然想起陈老三被捕前是声名远扬的义斋烧坊走街伙计,就逼迫陈老三负责在监舍内搭起烧锅,开设监狱内的“义斋酒坊”。为了贴补费用,监狱当局金沙县的源村码头因地处乌江航道的咽喉地段,是川盐入黔的主通道,商业交往本身就比较繁荣,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通过地方当局向“源村烧坊”施压,专门派遣酒师到监舍内教授酿酒的方法,还在监舍内抽调精壮男犯不分白天黑夜的烤酒。

可能是地处美酒之乡, 再加上金沙源村烧.坊”精湛的酿酒技术,这间开设在监舍里的"

斋酒坊”竟然真的酿出了为人称赞的好酒,虽然由于存储时间不足,没有老酒等原因,酒的口感远差于真正的金沙源村窖酒,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足以令监狱当局兴奋不已。这些酒迅速被"进贡给陪都重庆的达官显贵们,为监狱的官员“加分”不少,监狱当局把这些酒强给了贵阳、遵义等地商户以贴补经费,短短两三年间,这间监舍里的"义斋酒坊就成为了一台印钞机”, 与同时开设的卷烟作坊、缝纫作坊一起成为了息烽集中营的经费主要来源。由于集中营地处深山沟内,环境潮湿,很多犯人包括看守人员都因此患上了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这些酒还被当做灵丹妙药用来给一些实在无法行动的囚犯治病。

抗战结束后,这座所谓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撤销,但关押在里面的囚犯却没有因此获得自由,包括杨虎城将军等大量仁人志士被杀害,据统计有超过600人被秘密残杀在这个原本风景秀丽的山沟里,陈老三和很多已经无法考证姓名的人士也不知所终,只留下了义斋烧坊的那几口烧锅静静的矗立在监舍中,供人们去缅怀和纪念。


故事三金沙回沙酒的三个来历

[工艺得名]

"回沙是酱香的核心工艺,”即高粱。以小麦高温制曲,进行蒸馏取酒。经过两次工艺处理,再入窖发酵一个月,然后再继续蒸馏取得第二次原酒入库,此酒即为回沙所得。按照回沙的办法操作,直至取到第七次原酒入库存贮再进行勾兑而成。金沙酒本身就是严格采用“回沙” 的酱香工艺,因此为代表酒体酿造属性,特以回沙命名,此名得流传至今。

[纪念刘开庭]

20世纪30年代,茅台总技师刘开庭为将茅台酿酒技艺发扬光大,四处寻找能产出美酒的地点,经数年艰辛,终在赤水河上游距离茅台镇30公里的金沙源村寻找到一绝佳地点,遂在此按茅台工艺开始酿酒,所酿之酒酱香突出,酒体醇厚,优雅细腻,回味悠长。美酒酿成后,刘开庭回返茅台,将茅台技艺继续发扬光大,其建酒坊继续沿用茅台工艺,至1957年,金沙县源村窖酒厂邀请刘开庭重返金沙担任总技师,自此金沙窖酒厂所产白酒美名远扬。为纪念刘开庭老先生重返金沙,故刘开庭后人命名“金沙回沙酒“以示崇敬之情!

[获首届贵州八大名酒 ]

1963,贵州第一届评酒会在 贵阳举行,数以百计的酒厂送来产品样酒,由专业白酒高级评审团进行盲评,金沙窖酒厂所送样酒与茅台样酒同批送审,专家们在同时品评后,尽难分伯仲。此时的茅台早已名声远扬,为谨慎起见,不敢轻易决策。金沙酒厂工作人员见评委迟迟不做决策,就上前告知哪一杯是金沙酒,评委顿时笑道,这杯酒酒体的确较稚嫩一些,你们拿回金沙再锤炼一下吧!后人为纪念这一段难忘的经历 ,将其命名为金沙回沙酒。


故事四改革与发展

但正当金沙声誉打开,地位渐隆,高歌猛进的时候,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成功来之不易如何在苦难中坚持、坚守,并寻找正确的发展道路是企业成长的必修课。

1985年以来,由于受投资过热的影响,全国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以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危险,金沙内外交困的因素也正在潜移默化的滋生、繁衍、恶化。

这一时期,金沙酒厂并不仅仅只是其中的特例,全国几乎所有酒企同样面临着这一困境。 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很容易分析得出:对酒企而言,这是市场经济下的第一次"过敏”, 因为刚接触市场经济,酒企一时之间无法适应市场的多样性及多变性,同样难以抵御市场变化的压力及经济风险。

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作为第一 个吃螃蟹"摸着石头过河的金沙先辈要得出这一结论,所需要的不是"灵光一闪,而是无数次失望与绝望边缘仍然不放弃的漫长实践。

1988年下半年起,过敏症状在金沙酒厂开始凸显出来,在外部无流动资金补充、无原料供应,内部无法统一思想、 厂与厂之间为了自身利益相互掣肘的情况下,金沙酒厂逐步陷入困难的境地。

这是金沙的第三次低谷,也是最困难的一次低谷。

1989,金沙县委县政府将金沙酒厂作为工作重点,给了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酒厂实地考察、指导,群策群力,帮助金沙酒厂度过难关。

1992,金沙县委县政府甚至成立了工业承包集团,采取整顿厂务、返还税收、调整班子、帮助促销、资金注入等措施,企图帮助酒厂爬坡,但由于金沙酒厂缺口太大,问题如山,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直到1993年,距金沙第三次陷入低谷已经过去四年,金沙人在四年的摸索实践中逐步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金沙酒厂的症结在于体制不健全,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只生产不及其余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酒企只负责生产,销售则交给粮油公司)

随着金沙酒厂新的领导班子产生,将“产供销”一条龙全部纳入责权利挂钩的实践中,同时通过适应集资渠道的改革,吸收了大量的社会游离资金参与场内的资金流动,基本上解决了资金缺口。

可以说,这时候的金沙,才算是真正步入了市场竞争的金沙,不仅来之不易也充满了老一辈金沙人”的血泪!

不仅如此, 1993年之前,特别是1985年、1986年 ,金沙酒厂曾是多也兴旺的综合性企业,是典型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企业。在1990年、1991年 金沙酒厂最困难的时期,为金沙酒厂提供帮助,可以说“养活”了这一时期的酒厂。

但随着体制上的重大改革和市场的疲软,金沙酒厂辖下的企业有的独立、有的停产、有的变卖。唯独金沙酒厂的”金沙人”依然对金沙酒保持着信心和希望,认为金沙酒一定能实现复兴。

老一辈"金沙人的信心和希望并非一厢情愿 ,而是有着鼓舞人心的市场基础。

1988年,市场"过敏"后的金沙陷入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金沙酒厂大水分厂扩大批量后,质量体系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历史以来大量退货的现象。

就算在这样品牌及质量声誉受损,市场大量萎缩的情况下,金沙打鼓、源村两处分厂生产的金沙回沙酒依然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支撑着金沙的市场。

这也说明当时”金沙回沙酒”的市场号召力及消费者对“金沙回沙酒"的喜爱和信赖,从当时流传的“一打鼓二永兴三茅台四鸭溪”口号中可见一斑。


故事五三赴江苏 历尽艰辛接金沙

“千年回沙工艺,中国酱香灵魂”, 如今享誉国内外的金沙回沙酒,其商标的注册便经历了13折的注册过程。

1988年,国家工商总局作出产品商标必须与产地相同的规定。虽然当时金沙窖酒已被评为“ 贵州名酒”的称号,但根据这个规定,金沙窖酒必须更名为金沙,字牌商标应予以注销,停止使用。而不幸的是,当时金沙窖酒总厂从省工商局获悉,一家位于江苏南通金沙镇的啤酒厂,已将金沙"牌的商标注册在先,并存于国家工商总局,故金沙窖酒因产地同名为金沙而不能注册。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金沙酒厂厂长丁光成,肩上担负起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如何着手?正当大家苦思冥想之时,丁光成突然想到了江苏南通有位曹姓的熟人曾在金沙挂过职,通过多方打听,得知这位熟人目前正在江苏南通某单位任职,而且担任的还是领导职务。这对于丁光成来说,无疑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 -丝光亮。

丁光成带上打听到的地址,更带上所有人都”等不起"的嘱托,毅然踏上了前往江苏南通的路。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曹姓领导在江苏南通的单位。

在表明来意后,带着对”第二故乡”金沙的感情,曹姓领导答应帮忙想办法"。这让丁光成悬着的心“多少有了点底”。

通过曹姓领导帮忙联系,丁光成和江苏南通这家注册了" 金沙牌商标的啤酒企业领导见上了面。在曹姓领导的促成下,南通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让步,并同意以10万元的最低补偿价格将"金沙"牌商标注销。

这样的结果让丁光成不胜欢喜。

怀着凯旋一般心情的丁光成不敢怠慢,没来得及在江苏逗留,便匆匆赶回金沙向县相关领导汇报情况。

然而让丁光成意想不到的是汇报后的结果却给他"拨了-盆冷水"有领导惊讶道:“10,那里值得了这么多钱!

行百步者半九十。于是,”金沙“牌商标的"接回便因为部分领导的意见分岐而在最后搁置。这一停,就是几个月,而金沙窖酒的销售也因"无牌11而几近停止。

由于南通方面长时间没收到金沙的进一步消息 ,便发电报通知丁光成不卖了"。 这下可急坏了金沙上下!

这样的结果让金沙县相关领导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通过协商,作出了让丁光成再次前往南通协调的决定。于是,丁光成再次前往南通。

这一回,南通的要价已不再是10万,最低15,没商量,而且同时还要求带上三件茅台、一吨金沙窖酒,分发给南通啤酒厂职工,以便在职代会上能够顺利通过注销金沙牌商标的决定。只身前往的丁光成迅速以发电报的方式向金沙相关领导汇报,"没商标连酒都卖不出去、生存都困难的压力下,金沙方面接受了南通的要求。

丁光成折回金沙,快速将各项手续办理完毕。而此时已是腊月二十五日。当时购卖茅台等产品,需要拿到相关部门的批条方可。丁光成找到省轻工厅相关领导”帮忙“顺利拿到了批条。

第三次前往南通的丁光成,这次还得带上那些数量颇多的酒。为了到南通方便办理涉及到商标的相关手续,丁光成邀请了正准备回江苏老家过年的省工商局的一名周姓处长- -同前往。本来丁光成可以和周姓处长一起购买到飞往上海的飞机票,但由于此次前往南通带了- 笔价值不菲的酒,为了避嫌”, 于是丁光成让当时金沙窖酒厂的纪检书记同行,所以他们就只能乘坐火车前往。

临近春节的贵阳火车站,人山人海,要想顺利挤.上前往上海的火车,绝非易事。

自认当时还算"麻利"的丁光成,在火车即将起动的时候,终于从车窗里翻了进去。但一同前往的纪检书记,最终还是"掉了队"。火车里的拥挤度,简直让人动弹不得。-直站到浙江金华的丁光成,终于找到了个"放屁股"的地方。

经过三天的"折磨" ,终于到了上海。当时的上海火车站分南站口和北站口两个出口,要找到先到上海的周处长,成了一道不小的难题。"从南站口跑到北站口,看不到人,又从北口跑到南口。就这样来回跑了四五趟,十分着急。哎哟,最后找到他的时候,全身都湿透了! "回想起来,丁光成至今依然感慨万干。到了南通,由于周处长比较熟悉相关手续的办理, "不到半天时间,就把事情办妥了。"这天,已是腊月二十八日,回到老家江苏的周处长,就直接回家过年了。而此时火车票已经不能买,如何赶回金沙过年,又成了丁光成心里最着急的事。人缘颇广的丁光成,想起了国家审计局曾经派往金沙挂职副县长此时已调往国家审计局上海办事处工作的另一位朱姓领导。由于长时间没联系,以前留下的电话还能不能打通是个问题。丁光成怀着忐忑的心,拨通了对方的号码,"幸好还是联系上了"。说明事情的原委后,对方答应帮忙购买返回贵州的机票。从南通到上海后,丁光成选择了当时最有名的上海南京路一处有"哈哈镜"的地方,给朱姓领导打通电话后,呆在原地等对方倒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终于将飞机票送到了丁光成的手上,最终搭上了返程回家过年的"末班机"

通过三赴江苏的艰难过程,丁光成终于将"金沙"牌商标接回"金沙。


故事六绕道山东巧使妙计购“金沙”

"金沙牌商标的"接回" ,让全厂上下都大大缓了一回气。然而有道是"好事多磨" , "金沙回沙商标的另一半"回沙同样也"摊上了事"回沙"是一种最传统的酱香酿酒工艺。丁光成表示,如今金沙回沙酒 "回沙"工艺已十分娴熟。作为一门制酒工艺的回沙“,当时在贵州十分讲究,曾经规定不能注册成为商标。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安徽亳州的一家制酒企业已经注册了回沙" 商标,金沙回沙酒此时尴尬地面临着"侵权"的难题。而且当时安微的这家企业已经知道金沙回沙酒涉嫌侵权"问题,"据说正准备要找上门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正处于发展壮大中的金沙回沙品牌,此时当然不能失去这块金字招牌"。怎么办?!

但当时有人提议,如果以金沙回沙酒的名义去买的话,“恐怕拿200万元都买不到,因为人家知道你看重这个牌子!”

不能"硬买" ,那便只能"巧取"。有了上一回"拿回""金沙"商标的经历于光成们这回"灵光了许多。丁光成找到曾经在贵州省工商局工作过、当时已调任到国家工商总局的黄姓领导,他同时也身兼金沙回沙窖酒厂的顾问。

说明情况后,黄姓领导出了个点子'一一不能以金沙回沙酒、甚至要找到不与贵州有任何关系的第三方去购买"回沙商标。左想右想,丁光成最后想起了同样曾经在金沙挂过职,此时已回到山东的王姓领导。"让地处北方的山东去买这个牌子,安徽方面肯定不会怀疑。"丁光成寻思,以前大家关系还不错,我想他应该会帮这个忙。稍作准备后,丁光成马上带领相关人员,急忙赶赴山东。找到王姓领导说明情况后,碍于以前的交情,对方"爽快"地答应了丁光成一行的请求。于是,王姓领导和丁光成等一道,前往亳州,准备"设计"购回"回沙商标。

为了做到知已知彼,在到达亳州后,他们先找到这家酒厂, 并以"闲逛"的方式,“潜入"厂区,在宣传栏上,了解到一一个重要的信息:这家企业此时已拥有众多商标回沙"只是其中的一个。"对方商标越多,说明我们购买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丁光成表示。

在作好相关准备后,王姓领导以私人身份前往企业拜访,说准备在山东建一家酒厂, 用的也是回沙工艺,但由于没有商标,所以此行是想看能不能将回沙"商标让出来"方便方便" 顺便也"交个朋友"

王姓领导一口标准的山东方言,再加上"诚恳的态度,让这家企业并没有产生任何怀疑。通过几次请求和交谈,该企业提出以50万元资金作为转让的要求。你来我往,最后双方谈定以35万元转让。为了防止夜长梦多,丁光成当天就和对方签定了转让合同。并约定,第二天将钱打到这家企业的帐户上。于是,细心的丁光成让王姓领导当天赶回山东,把钱转到他的私人帐户上,再请他将钱从山东打到安徽,“以免引起怀疑。"至此 ,回沙"商标成功购回。

经历过一系列波折的”金沙回沙”商标,从此真正成为了金沙回沙酒永久性的标志。


故事七闻香识“飞天”,却是“金沙”香

1985410日至12日,川、滇、黔三省十县政协"探讨开发治理赤水河联席会第

二次会议”在贵州仁怀县召开。原国家交通部部长李清、同行的交通部内河局、计划局负责人及贵州省水电厅副总工程师王次权、省科学院副院长张鸣正、省交通厅总工程师周光明等专家学者,以及水电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交通部长江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贵州省政府经济研究室、省计委、省交通厅、水电厅、航运局、省交通设计院、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遵义地区行署等单位领导共83人出席会议。

“从阵容来看,参会的全是国家部门和省内主管部门,规格相当高。”原金沙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金沙县商会会长李华恩老人回忆。"这个会陆陆续续召开到1988,三年时间共计召开了6次。这个会议不管是对三省经济发展还是赤水河沿岸企业的发展,影响和推动都是无比巨大的。”

“当然,贵州作为知名酒乡,会议结束后少不了喝酒!”李华恩老人回忆起当中的一个插曲,在当时能 上会议餐桌的贵州酱香酒,就只有茅台和金沙回沙酒。作为地地道道的金沙人,这一点我与有荣篇。

三天前,也就是48日,当金沙县接到仁怀县邀请时,便安排李华恩老人去金沙酒厂捎带两箱金沙回沙酒去支持会议。

411日上午,李清会见了到会的全体代表,听取了开发治理赤水河的专题汇报后发表了讲话,对三省十县政协发起的这项活动表示赞赏,并提请相关的专家、学者结合赤水河流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尽快提出开发治理意见。

会后全体代表去茅台酒厂共进中餐,品尝近期获奖的"飞天茅台”( 当年,茅台在巴黎荣获金桂叶奖"名声大噪)。“听到喝'飞天'茅台心情很激动,因为当时茅台名气很大,喝的机会也十分难得!”李华恩作为当时参会的人员之一, 至今仍然怀念当时的场景。

下午,会议讨论了李清部长的讲话后,在仁怀共进晚餐,当代表们进入餐厅时,一阵阵酒香 随风扑面飘来,与会代表对这缕缕酒香倍加赞誉,甚至有人私语: " 上午吃的是老茅酒(指五星茅台),下午可能才是'飞天茅台。

看到这一情景,茅台酒厂-位领导和仁怀县政协主席周梦生低语了几句,周梦生便主持晚宴对大家说:“各位领导 ,各位来宾,今天品尝的是金沙县代表为会议提供的金沙回沙酒' ,让我们共同举杯,感谢金沙县政府对这次会议的大力支持!”

”听到不少嘉宾将金沙回沙酒误以为是飞天茅台,我内心是自豪的!"李华恩老人露出得意的神色。

周梦生语音刚落,茅台酒厂的领导就站了起来,与周梦生并肩说:“各位领导、 各位来宾,金沙回沙酒和茅台酒同是一个工艺,一种香型,两家酒都是出自一个祖师的手艺。

相传者酒师有两个徒弟,祖师走后,师弟离开了茅台,去了金沙的源村(师弟也就是金沙酒业祖师刘开庭),师兄则留在茅台,一代代将茅酒工艺传承下来(师兄是刘开庭的哥哥刘开运,华茅的大掌柜)

今天餐桌上的回沙酒和茅台酒一样,色、香、味俱全,回沙本来是一种工艺,误传为师兄回金沙去煮的酒,称金沙回沙酒。

茅台酒厂的领导说:“不管怎样 ,金沙回沙酒的质量也是上乘的。但遗憾的是,现在金沙回沙酒的年产量很低,如果能达到规模生产,又保持今天这个质量,我们茅台酒以国酒的声誉力荐他为酱香型白酒的金牌。


故事八坚守与开拓

近年来,贵州白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既有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得益于“贵州茅台酒”的强势带动,更受贵州酱香白酒的整体驱动。金沙作为贵州白酒的中坚力量,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态势业内有目共睹,究其原因,几番走访及翻阅金沙历史文献之后,答案隐隐藏在层层时光之中。

市场竞争是公平的,也是残酷的。

1993年之后,虽然金沙回沙酒的市场竞争力独树一帜,但不可否认,第三次跌入谷底的金沙此时已经失去了抢夺市场的先机,众多酒企通过营销手段大肆抢占市场,市场上再次弥漫着酒企之间你争我夺的硝烟。

面对这一情形,从历史中汲取深刻教训的老一辈金沙人却选择背叛当时的趋势:放弃与其它酒企血拼争夺新市场及省外市场,实行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战略,全心全意抓质量生产。

1994,金沙酒厂窖酒出酒率达到40% ,回沙酒出酒率达到28.74% ,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但“金沙人”却没有志得意满,依然坚守质量这一大核心,自此以后,金沙酒厂出厂的产品再也没有发生过质量问题,产品信誉逐渐提高,赢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据酒厂老人回忆,当时,由于金沙酒过硬的品质,在贵州酒竞争依然激烈、依然存在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下,金沙回沙酒、双回沙等产品却呈现供不应求,不断扩大批量生产的好局面。

这也使得许多早年离开金沙的老朋友重温旧情,重新回到金沙,建立了新的销售网络。

同时,酒厂对于市场的开发,吸取了过去游击战的失败经验,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办法,实施阵地战,建立固定的经营网点,形成销售中心,并不断向外辐射,在毕节、贵阳等地建立办事机构,成为金沙酒走向全国的前沿阵地。

相对于其它“大刀阔斧”以营销手段抢占市场的酒企来说,金沙的动作可以称为“蛰伏”, 因为金沙一方面在全厂开展质量攻坚战这个大课题之外,另一方面还在分析市场发展中的混乱、平淡,甚至畸形等现象给金沙酒厂带来的挑战。

虽是蛰伏,但在全厂攻坚克难下,金沙品质不断升级,贵州的消费者对金沙的忠诚度越发增高。

1994年开始,金沙以质量征服一个又一个消费者,用消费者之间口口相传的模式缓慢发展。

金沙这种对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在2000年被评选为中国酒业二十世纪之星金奖”, 自此开始了道路虽缓,但无比坚实的复兴之路。


故事九转折与复兴

江河一曲一弯,时光一隐一现。

2007年之前,金沙酒厂虽然一直在发展,但每年1000吨左右的基酒产能相比于当时全国的大酒厂,可以说微乎其微。据金沙酒业相关负责人回忆,金沙酒厂当时占地面积10来亩,只有4栋厂房,且工人只有100人左右。

2007年之前,金沙酒厂虽然一直在发展,但每年1000吨左右的基酒产能相比于当时全国的大酒厂,可以说微乎其微。据金沙酒业相关负责人回忆,金沙酒厂当时占地面积100来亩,只有4栋制酒车间,且工人只有100人左右。

2007,金沙酒厂迎来了伟大的转折,通过引进外来资金,进行增值扩股改制,身份从国营转为私营,名称也随之变为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

改制后的金沙酒业,在一套全新的责任管理体制的推动下,迅速走向新的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金沙酒业提出了“建万吨酒业,创一流品牌”的宏伟愿景,全面进入改造升级之路。

2012年,金沙酒业年产基酒1 9万吨,销售额突破5亿大关。但金沙酒业的董事长张道红还有更大的目标,因为在他看来,酒香也怕巷子深。

2013年开始,金沙酒业开启了万人游金沙”“干 人进金沙体验馆"以及金沙回沙酒与各种著名品牌酱酒品鉴PK活动,让消费者真切体验金沙回沙酒的品质,感受金沙酱酒文化,进一步打开市场。

与此同时,基于白酒行业的调整,金沙也开始布局电商,与全国连锁知名酒类销售平台1919、酒仙网等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对于电商层面的布局,金沙可能并不是最早,但增长绝对是最为亮眼的一-家。

自此,金沙有了“黑马”的称号。

但行业调整的这场大战役,个别战场的胜利并不能撬动全局,从2007年到2017年,金沙品牌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 2008年,再次被评为贵州八大名酒之一; 2010年,成为第二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贵州白酒品牌; 2011年,取得纯粮固态发酵金字招牌; 201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金沙回沙酒”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但在市场方面,面对行业大环境的改变,金沙也是独木难支,直到2017年,在茅台的拉动和带领下,行业渐暖。金沙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口碑再一-次突围而出,紧跟茅台的步伐,唤醒了酱香大热的春天。

2018年,金沙酒业董事长张道红对金沙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做优做强做大,每年销售至少增长20%以上,两个5年内上市。同时,金沙酒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立足当前、着眼未来,2019年金沙对品牌持续升级,确定了国香典范珍品摘要醇柔酱香金沙回沙双品牌运行的新思路。

随着市场的改观,金沙在张道红的手里不断大刀阔斧的改革,金沙酒业主推销售单品从67款缩减至25,整体缩减63%。聚焦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那就是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加。

2019年金沙酒业品牌价值飙升至268.06亿元,销售市场从贵州拓展到了北京、山东、河南、山西、湖北、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全国市场。省内各县区都有经销商,实现了全覆盖。

纵观金沙60多年的发展历史,有酸有甜,有波峰也有低谷,但金沙人-直没有放弃,,他们坚信只要做好金沙的品质,金沙酒一定能再次迎来复兴。事实证明,多年的坚持和专注终于带来了回报,数据显示:2018年底,金沙超额完成全年销售目标133% ,同比增长280% ,创税1亿多元; 20191,金沙以近2亿的销售目标迎来开门红”!

如今,站在新时代的路口,我们相信,经历过风霜雨雪,品尝过成功失败的金沙,未来的道路必定走得更加从容和坚定。

正如金沙酒业全体员工所坚信的那般, 金沙正走在全面复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