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看金沙】之中国文学系列:最美风光在中途

日期:2021/03/17作者:金沙酒业

朱.jpg

朱秀海

  河南鹿邑人,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乔家大院》,短篇小说集《在密密的森林中》,长篇纪实文学《黑的土红的雪》、《赤土狂飙》,中篇小说《深夜十一点钟的火车》、《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出征夜》,电视剧剧本《百部》、《波涛汹涌》、《军歌嘹亮》、《乔家大院》等。

  细雨蒙蒙,桂花的香气穿透潮湿的大气弥漫过来,沁人心脾。金沙酒业投粮祭祀暨封坛仪式,就在这样的天气里举行。不大的广场上祭台庄严,彩旗鲜明。躬逢其盛者神情庄穆,目光凝肃。偶尔有人朝天空望上一眼,那神光也是满怀虔敬之意。听行家讲,在这样一个向酒神杜康老祖献祭的日子里,上天如能应下界之愿飘洒下甘霖,即是大吉大利之兆。我忝列嘉宾之侧,与主人一起向祭坛上的行礼如仪,心里想的却是一个人在途中会看到多少风景啊。中国人真的是一个万变不离其根本的农耕民族,我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充满智慧,然而一旦需要祈祷上苍、与神相会,那一颗恭诚敬肃之心就会不假思索地回到历代先贤认可的皇皇典仪中去,祈祷皇天后土和业界自己的保护神——其实大多是各行各业传说中的祖先和播火者,譬如杜康和仪狄,在酿酒业的传说中就是最古老的神和先辈——以此让我们内心安宁,相信一念之诚,可上达天听,使自己和依赖自己这一行业为生者能得先人之佑,心愿得遂,事成可期。为什么会这样,古代的先贤其实也早就告诉了我们其中的道理:天心即是民心。《尚书·泰誓》有言:“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又言:“惟天惠民。”《易经·革卦》复言:“顺乎天而应乎人。”到了周公,更是明确提出执政者要“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以此而论,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事,早在他之前数千年远古的先贤们就已经认真地做过了,并且得出了万古不易的结论。事实上,不但“天人合一”是五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心中历久弥新永远不变的信仰,而且“惟天惠民”“天下为公”“仁者爱人”“德配天地”这样的大事也是我们不变的执念,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如孟子所言,天不是天,君不是君,而是贼了,“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为什么五千年的时光过后我们仍然要祭祀杜康和仪狄,不只是因为他们为后人造出了酒,给了后来以造酒为业者衣食,我们祭祀和感佩的是他们的心,是他们的事迹在五千年之后仍可让今人领悟所谓“三才之道”。三才者,天地人也,《易》言:“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自古至今,即使你是一介匹夫,起而行之,亦可以无愧于古人,参天地而并立,与日月者同辉。朱2.jpg     我这样的一番胡思乱想并非无源之水,事实上自我们这一行人抵达此地的第一刻起,这样的思索就已经开始了。我们当然不是为了参加如今在业界一飞冲天的金沙酒业的年度祭祀大典或者雨中站久了越加浓郁的桂花香来的。说到后者,虽然不是在金秋十月的江南,而在云贵高原的一隅、天下闻名的美酒河赤水河上游,在淋淋洒洒但终于也没有大起来的雨中被雾一般的酒香包围和熏染着的桂花的香气不但没有被酒气所伤,放眼望去,一片深沉的绿色之中,金桂花、银桂花由近及远开遍山崖,那香气相反似乎越加显得浓郁热烈,仿佛人闻着了酒就不再是那个人,花也有了闻酒后的欢欣、狂达与奔放。旅途。这两个字一下子就跳了出来,这使我想到自己的太太,她与我少小结缡,四十载过后,以前说过的话我大都忘了,有一句话却一直记得:最美的风景总在旅行的中途。我想到我们今天来到金沙酒业参与年度祭祀大典是不是人生的中途?主持大典的主人又何尝不是在他们人生的中途?作为酱香酒的后起之秀、贵州老八大名酒之一,金沙酒业在距离享誉天下的贵州茅台酒产地茅台镇只有三十公里之远,近年来不但强势分得了酱香酒市场的一杯羹,且异军突起,二O一八年更是以百分之一百七十一的业绩完成率、百分之九十八的增长率,使品牌价值飙升至一百四十八点零六亿元,这样的数据可与真金白银等量其观,笑傲群雄,并使金沙回沙酒成为了酱酒星群中最亮的星辰之一。但我们却不是为这个来的,我们来到这里是因为它的产教融合公益事业,更通俗一点说就是这家企业在当地进行的可以称为有金沙酒业特色的创新型的扶贫活动。为了让我们明白后者是什么和它的由来,从到达金沙的当天,有心且周到的主人就直接把我们带进了位处贵州毕节市深山区的金沙县源村镇。这里是它的主要扶贫基地,更重要的是它还是金沙回沙酒的原厂址所在之处,虽然今天企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已转移到了金沙县,为了不忘初心,公司仍然在这里保留了一个始建于六十八年前的老酒厂,继续生产金沙酒业中著名的摘要酒。我们马上就参加了一场企业领导对贫困村民的手递手的物资救助活动,一些随车带来的生活必需品被现场送给了由镇党委书记带领而来的特困户的代表,但是更重要的救助方式却是这位年轻有为的书记讲出来的。仅仅是定期或不定期的物资扶贫终究解决不了当地村民的深度贫困,而金沙老酒厂在源村镇的继续存在本身,则以多种能力所及的方式参与了生产型的长期救助,其中包括安排农村多余劳动力到老酒业就业,安排更多的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酿酒需要的红缨子高梁和小麦,和镇政府一起因地制宜,帮助村民在高山种茶,等等,解决所有人的脱贫问题。我们当天就在酒厂的生产车间门外见证了一个实例:一名被安排到酒厂车间工作的本地女工因为有了这份工作,不但解决了一家的生计,还让三个孩子相继考上了大学。当天恰好又有企业主要领导亲自赶来对这个有三个孩子上大学的女工发放特别教育救助金,这一笔钱可以帮助她解决三个孩子读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旅途”,我又想到了这两个字。这也是旅途的风景,也许现场围观的人和记者太多,我没有看到那位女工接过救济金时有太多的感动,她一直都很平静,这平静代表着这样的救助活动太多,已经显得平常了吗?我的心池里泛起一丝涟漪,想到如果这一切就是金沙酒业产业扶贫的全部,那我们也会感动,但不会觉得这次旅行真的值得。我已经走过很多地方,看到过许多同质化的扶贫方式和活动,私下总是怀疑所有这些方式从最好的角度讲也是权宜之计,是救贫,至于一个“扶”字,谈不到的。如果是这样,旅行结束时,记忆中也不会一无所有,但非常可能只剩下无边的细雨中漫漶到眉梢衣角的桂花香。朱3.jpg

     真正的大戏就要开场,前面的活动原来只是热场的锣鼓,接下来才是繁弦急管。大幕已经拉开,次日我们就在省府贵阳看到了一场我称之为独具金沙酒业的扶贫大戏,我们就是被这个据有创新思维的产教融合式扶贫活动吸引来的。在一个被聚光灯和摄像机照亮的舞台上,金沙酒业和贵州食品工业学院签订了委托培养合同,后者将在前者的资助下每年帮助二十到五十名贫困农民家庭的孩子到学院的酿酒专业读书。说是一场签约活动,其实更是金沙酒业对这一项创新性扶贫活动向外界的公开宣示,是某种意义上的誓师出征。说到读书我马上会想到毕业后这些孩子们怎么办。中国眼下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数百万之巨,找工作几如李白诗中的蜀道之难。不要紧的,双方合约中有极重一条:进入食品学院学习的孩子们毕业后愿意进金沙酒业工作,酒业答应全部接收。我的座位和酒业的张道红董事长相邻,他还悄悄告诉我,其实他还盼着这些孩子们呢,怕他们不来,读完书他们就有了高学历,科班出身,有专业知识的一批年轻人,一旦进了厂,将会迅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甚至领导力量。我震惊于他这个思路从哪儿来的,回答是从扶贫实践中来的。送钱送物只能解一日之贫,安排脱贫人员进厂或者让农民种高粱小麦也只能解一家一代之贫,给一个贫困家庭培养出一名大学生、一个有专业知识并且有理想的人才就不一样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贫困家庭只要出了一个人才,不但可解一家之贫,解自己的一世之贫,一个有出息的孩子还常常会将一个家庭世世代代带出贫困之地,甚至会影响一族一村一乡其他的孩子都去读书,这样解决的就不是一个扶贫效益长期化的问题,还有扶贫效益扩大化的问题。每年二十到五十名少年英才培养计划看似不那么宏大,但一年年坚持,就会在金沙县的贫困山区培养出成百上千的英才,这些英才就会让更多的家庭长期脱贫并且将这个效益扩大化至整个地区。一旦一个地区的长期脱贫有了坚实的知识文化和智力基础,人民热烈盼望的永久脱贫就有了希望。还有,这些被培养成长的英才一定会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回馈故土,回馈金沙酒业,其中看得见看不见的效益会有多大,又岂是今天我们能够轻易估量到的!


    我觉得我看到这次旅途中最美丽的风景了。这风景不在一时,甚至也不在一人一家一村一镇,而在多年之后。我当然知道,金沙酒业的产教融合式扶贫在全省、全国范围的扶贫战役中只是星星之火,无数创新的一种,而这样大规模的培养英才的计划未来也不一定会完全照着企业的蓝图变成现实。但是星星之火毕竟是火,这样的扶贫方式是不是可以为别人别处借鉴呢?用扶人的办法扶贫,每一个企业都去做这样的星星之火,那被扶的人和家庭会不会成为星星之火呢?就像我们开始参与祭祀我们的古人一样,让我们感佩的是他们的心。如果中国大地上到处都燃遍了这样的星星之火,是不是就会成为燎原之势呢?我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天下真会有多得难以想象的像金沙酒业这样的企业用自己独有的创新的方式点燃了扶贫攻坚的星星之火并愿意让它在整个中国成为燎原之势吗?我内心的声音回答我说会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我已经想到了:我们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从上古时代就明白了“天下为公”“仁者爱人”“德配天地”这些大道理,我们从生下来牙牙学语就开始沐浴在先贤们的话语体系里,每当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随时都会想到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到范文正公《岳阳楼记》中的名言“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想到著名的“横渠四句”里最重要的一句“为生民立命”。生生之谓大德,民之所忧在于生,为生民立命也就是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村一镇一县一省一国,为生民立命这一条在圣人心中永远应当是摆在第一的问题,《尚书》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而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今天,脱贫攻坚是党在新时期和她的全部历史中进行的最伟大事业之一,但说到根本,它也是全体中国人包括所有企业乃至于每一个有力量的人应合力去做的国之大事,事关天下兴亡。连我这个旁观者都懂得最美的风光在中途,金沙酒业的领导和全体员工们,正在为当代中国的脱贫事业奋力一搏的他们,是不是早就明白,哪怕他们还在中途,就已经看到最美的风景了呢?一家企业主动站到扶贫的第一线去战斗,而且就像造好酒一样用真情、下气力、想长远、敢创新,这样的一家企业,无愧于当代、有功于今人、无负于未来,说其心其志可与古贤人等量齐观,不为过矣。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摘自《人民文学》2020年第二期